虽然各地三级公立医院就诊人次数、床位使用率及出院患者手术人数和微创手术人数均有相应下降,但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和四级手术占比均较2019年有所提升。而手术量,则是各个三级公立医院在绩效考核中的重点。
2021年,据健康时报报道,即便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我国年总手术量已经超过789万台。报道中也提到众多三级医院也在一定条件下开展日间手术量,加大患者流通量,将CMI值纳入绩效考核方案,来引导和鼓励临床医生开展高难度手术。
除此之外,某私募基金医疗投资组的研究咨询员王二阳(化名)透露,目前医疗投资和设备企业除了某些肿瘤特效药、IVD领域以外,绝对的市场大头仍然是手术器械与医疗器械的配套项目,「起码在一些咨询白皮书上,我们仍然是看这个医院(或者说这个项目组)的床位使用率、手术吞吐量和流转病人数以划分潜在用户等级。」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一线的外科医生时,似乎看到手术量要求在切实影响不同级别的外科人。
在一家省级三甲工作的副主任医师王纯元(化名)分享道,自己所在的医院会作出以「月」或者「季度」的手术量进行同比、环比的增幅要求,并实时监测对应科室、医疗组以及个人的同期手术量,「如果发现手术量同比下降或没有显著增长,会及时进行短信提醒,同时找到对应医生简单约谈。因此,很多医生会主动要求增加门诊排班。」
相比于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对于手术量的要求则露骨很多。某上市眼科医院在吉林某地医院的行政院长、主任眼科医师冯士兵(化名)表示,私立眼科医院对于眼科医生的工资和奖金确实要比公立环境高出不少。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高额的薪资水平背后的逻辑则是由高强度的手术排期与年年递增的手术量KPI支撑起来的。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