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四个主要种姓,还有一个被称为“达利特”(Dalits)或“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s)的群体,他们在种姓体系中处于最低地位,受到严重的歧视和排斥。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已经受到了法律和社会的挑战,但仍然在某些地区和社区中保持着影响力。
尽管如此,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仍然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交。虽然法律禁止种姓歧视,但这种制度的影响力仍然根深蒂固,难以消除。许多印度人仍然认为种姓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和机会的重要因素。
尽管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社会中受到挑战,但它在印度文化和宗教中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印度教的节日和庆典中,人们仍然按照种姓来组织活动,这种传统和习俗很难改变。此外,在许多印度人的心目中,种姓制度仍然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的社会等级制度,它依据血统来划分社会等级,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虽然种姓制度在1947年被废除,但它仍然体现在现代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
种姓制度是伴随着外族入侵而产生的,并随着其他外族的入侵不断得到强化,直到英国殖民时期被彻底固化。公元前1000年左右,来自西方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为了确保他们的世代统治,他们结合宗教创立了种姓制度。这一制度将人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依次是:
一、婆罗门。婆罗门是等级最高的种姓,由僧侣贵族和神职人员构成。他们掌握知识,垄断教育,拥有解释宗教经文和祭祀神灵的权利,所有人都得听他们的。
二、刹帝利。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依靠军政权力来收取赋税,维护社会治安。同时,他们有义务世代维护婆罗门的权利。
三、吠舍。吠舍是一般的平民,他们政治上没有特权,从事商业、农业来缴纳赋税,供养上两个等级的人。
四、首陀罗。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印度土著人,他们为以上三个等级服务,沦为他们的佣人、工匠和奴隶。首陀罗人数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