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为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这些文物是怎么运过去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迅速占领了我国东北各省1932年3月1日,溥仪发表了所谓的“建国宣言”,伪满洲国成立。当时,大量的文物、珍宝,面临着搬迁的命运。为了保护故宫等处的国家重要的文物免遭日寇的掠夺以及战争带来的损害,北京故宫的国宝文物亟需南迁。
然而,在这个文物南迁问题上,却引起了非常大的分歧意见和冲突。尤其是在故宫文物南迁消息的报道一出后,引起了社会舆论哗然,其争论之久持续时间长达半年。
1933年3月6日《申报》第一批文物运抵上海的报道
赞同的人认为,战乱期间,文物不迁走,极有可能会被毁。国土沦陷,可以恢复,而文物被毁掉,就没有再重来的机会。这点,光看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洗劫大量中国的文物财宝就已经非常明了。且在战争时迁走文物的做法并非首例,国际上也有不少例子。
当然,除了少部分人赞同外,其反对声更是偏高不已。且反对者中不乏社会文化名流、民间组织团体等等。其舆论的主要看法,总结起来大抵有两种:
第一,有人认为战争关头,政府首先应该重视老百姓的性命安危,而非是考虑古物南迁。其中,尤以鲁迅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有人认为:文物一旦出了宫,就极大可能面临着“一散不可复合”的命运,因为其面临的风险实在过大!重归故土的可能性难以预知。国家在风雨飘摇之际,将文物迁出,必然会动摇人心。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